儿时的我,曾指着姥姥家的墙面问,“这是谁”?姥姥就会慈祥地告诉我,“这是毛主席”。我懵懵懂懂地记住了这个名字,炕头那幅肖像画至今还刻在我心里。现在想来,当年有一粒种子已经种在了我的心底。
我生在一个党员家庭,父母都是党员。爷爷也是原来部队上的老党员,老家门口现在还贴着“烈士之家”的字样。我长在“新中国从这里走来”的革命老区平山县,西柏坡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就在那里。听着平山老乡曹火星创作的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,跟着爸爸每天雷打不动地听着新闻联播,小小的种子仿佛持续被灌溉着。
小学时候作为少先队员,骄傲地戴着红领巾;初中时代积极加入党的先进青年群团组织,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;大学期间,又积极申请入党,写了不止一次的“入党申请书”。此时,那颗种子已经扎下了根。
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学很多,通过投票我被推荐去上党课。当结课考试完毕,大会通过成为预备党员那一刻,我感到心中那粒种子终于发芽生长了。“爸、妈,我也是党员啦!”当我将红色基因传承延续,我的父母也感到非常高兴。但是,他们同时告诫我,这不仅是一份光荣,也是一份责任。
一年后,我成为正式党员,并在工作岗位上逐步体会到了这份责任的重量。作为党员,要比群众承担多一些的任务,舍己为人;要比群众能受多一些的委屈,不喊哭累;要对自己更高要求,对群众更多引导。慢慢地,那嫩芽也长成了一株小苗。
在支部上党课、写笔记、参与党员活动等学习过程中,我不断受到新的成长和洗礼。革命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抛头颅、洒热血,建国之后的改革和建设中也不断涌现出像焦裕禄、孔繁森那样的党员干部。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都有“职业病”,那就是“自找苦吃”。因着这个“职业病”,他们活成了一束光,照亮了旁人。
在党的教育滋养下,以党员先锋们为榜样,我不断茁壮成长着。在往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,我要更加坚定步伐,盼望着将来能够开出一朵花来。
媒体矩阵
关注河北高速媒体矩阵,了解实时动态
微博
官方微信
头条号
抖音号
快手号